【轻松】盘点新疆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,你见过几个?
新疆晨报讯文记者赵梅图各地博物馆提供早在2000余年前,古西域人就已经在使用木质信封传递秘密文件;大约1400年前,他们就已经掌握了变形金刚的制造技术5月18日是第41个际博物馆日,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,新疆晨报记者特盘点了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,以此展示新疆灿烂的历史文化,唤起各地公众对于文博事业的热情和兴趣。
自治区博物馆
文物名称唐彩绘天王踏鬼木俑
年代唐代
发现地阿斯塔那古墓
文物描述唐彩绘天王踏鬼木俑于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,木俑高86厘米,分别雕刻出三十块大不等的部位,然后加以粘合其右足底部留有圆柱形榫头,置入鬼腹部铆眼,颜面和肢体敷以重彩,人物的眼眉须发以墨线或赭红线描绘,同时以墨点睛,朱红涂唇,用诸色晕染服饰。由于将绘与塑给予了巧妙结合,极大的增强了雕像的艺术感染力,被誉为古人制作的变形金刚。
文物名称汉蓝地人首马身纹布
年代汉代
发现地山普拉墓地
文物描述汉蓝底人首马身文布,长116厘米,宽48厘米,1984年和田洛浦山普拉出土1号墓出土,上缀织的人首马身图案,下缀织的武士像,用色以蓝色为主,还有红黄及其匀染效果,构成了丰富的色彩,布原为两条灯笼裤腿,经拆洗拼对而成,或作为壁挂。多处残缺,毲织连接处脱线严重。马身保存较完整,武士像缺失严重。
文物名称汉佉卢文木牍
年代汉
发现地尼雅遗址
文物描述汉佉卢文木牍长21厘米,宽8.6厘米,据了解,古人用细绳先沿着这三道沟槽捆绑好,再在正面和背面的封泥坑粘附泥封,就将木质信封的内容封闭起了。
文物名称唐彩绘仕女弈棋图
年代唐
文物描述唐彩绘仕女弈棋图长69厘米,宽59.7厘米,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,该图以弈棋贵妇女为心人物,围绕弈棋又有亲观棋仕婢应侯儿童嬉戏等内容,是描绘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的屏风画。此幅绘于对弈者的左则,树下美人站在对弈者的一旁观棋。
文物名称三志吴书孙权传残卷
年代晋
发现地安乐古城南佛塔遗址
文物描述三志吴书孙权传残卷,长22厘米,宽72厘米1965年吐鲁番县安乐古城南佛塔遗址出土,残存40行,约570字其有残缺字起自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率军伐吴,孙权以陆逊为督拒之,次年打破蜀军,至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魏伐吴,孙权卑辞上书乃魏文帝曹丕回书止。三志的作者陈寿卒于元康七年公元297年,本卷的抄写当在成书后不久,是该书的最早抄本之一。成书后的三志这么快就在西域地区传抄,说明了当时内地与西域的密切联系。
伊犁州博物馆
文物名称青花凤首扁壶
年代元代
发现地伊犁地区
文物描述这只凤首扁壶身体扁圆,上面刻着白底蓝色花纹,色彩鲜艳,清新雅致。壶口很,手柄如卷起的凤尾,底部的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,釉质莹润,白色泛着青光。整个壶看上去如一只昂首的凤,被盛开的牡丹彩蝶簇拥着,身上漂亮的羽,给人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的景象。
据了解,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收藏的古玩瓷器,尤其是明清时期以后,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,可以数得过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德英日本及南亚等家和地区收藏了200多件,只有100多件,可谓是稀世之宝,能出现一凤一鸾,更是极为珍贵。
文物名称波马镶嵌红宝石金面具
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
发现地昭苏县74团场波马墓地
文物描述波马黄金墓是1997年施工人员用挖掘机挖土时意外发现的,其的波马镶嵌红宝石金面具,呈方圆形,额际宽阔,下额丰满,大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。由胡须判断墓主人是一位男性,络腮胡子右侧排列19颗红宝石,左侧排列20颗心尖朝下的心形红宝石。面具制作工艺精致细腻,每颗红宝石围点缀着金珠。专家推测该墓葬是一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厥王的墓葬。金面具对研究墓主人的真实肖像族属人种有很大帮助。
和田地区博物馆
文物名称和田玉猴
年代清代
发现地和田地区
文物描述该文物是用和田白玉雕成,上刻一只母猴侧身蹲坐,头扭向正面,在它身上骑了两只神情俏皮的猴。玉雕匠独具匠心,用工具在母猴与猴额头上方刻出数道阴刻线以示发,并在母猴手部刻出阴刻线显出手指。文物色还比较独特,玉雕上有青红两种皮色,红色正好分布在猴子的后背部,青色分布在大猴的腰部肘部和前一只猴的脸上,看上去奇妙无比。据和田地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由于拜相封侯是古人的人生价值取向,猴又是人们心吉瑞美好事物的象征。于是,人们将猴制作成各种摆设物佩饰等,用表达祝福。这件大猴背猴,含有辈辈封侯之意。
文物名称尼雅遗址元和元年锦囊
年代汉时代
文物描述元和元年文字织锦锦囊于1998年出土于尼雅遗址,锦囊蓝色底上绣有花纹,有翼梅花鹿纹云气纹样。从图案艺术风格上分类,为学界所称的云气动物纹锦。是新疆考古发现的唯一标明年代的丝绸文物,距今已有2000年。
博州博物馆
文物名称三面八臂铜佛像
年代明代
发现地博州地区
文物描述该文物质地鎏金,高达14.8厘米,其形象典雅大方,脸型略长,铜像8臂手的姿势是以双为对,各不相同,正面的一对手臂,是两手相对,十指向上伸直,指尖合拢,行合掌礼,又有两手屈向上,右面头的右手,拿着一枝半开的莲花,左面头的左手,横臂挡胸前,用拇指顶左食指尖上,空呈圆形,铜像又有两手向下指,两手手掌指持有两种不同瓶状物,还有两只手各半握举成持物状,估计原手握有法宝,现已丢失,头戴宝冠,项有璎珞,腰间束有宝石带,穿着棉裙。
文物名称元金手镯
年代时代元代
文物描述该文物质地为金,基本完整,宽1厘米,厚0.1厘米底,径5.4厘米,重量48.7克。形态特征为圆形,缘凸,饰浮起鱼子状珠,对端饰十字扩边花草纹。
文物名称元云纹金饰带
文物描述该文物质地为金,长17.1厘米,宽2.1厘米,厚0.1厘米,重量49.23克,形态为长条窄带,间饰一道突起的弦纹,两端有管状接扣,带面两端錾刻变形动物纹,有两排连续的云纹纹样,刻划细腻流畅,断为三节,修复后基本完整。
文物名称清木饰器
文物描述该文物为木质,长3.7厘米,呈长方形,此物为特殊的木件,在它的四面分别阴刻有八卦图形,十二生肖天体图符,少数民族动物图腾,民族文字符号,萨满巫师,天地宇宙观念,符号,农作物,兵器等等,此木器容纳多种宗教及精神信仰。
喀什地区博物馆
文物名称三耳压花陶罐
年代北朝
发现地喀什地区
文物描述1985年在喀什地区喀什市亚吾鲁克遗址采集,该文物年代为公元386年至581年,陶罐高57厘米,口径28厘米,底径19.5厘米,口沿为宽盘口似喇叭。高束颈。贴塑带状三耳,耳顶与口沿底部贴有胡须人头像。溜肩,弧腹下缓收,底。肩至腹部有花草纹,腹部有连珠纹贴塑模压人面像,天人跪像。陶罐轮制,红陶。
文物名称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
年代宋代
发现地喀什地区征集
文物描述该服饰是工作人员1982年从麦盖提县,有两件,时代为宋公元960至1127年。棉袍开襟方领窄长袖掐腰宽摆,高133厘米,肩部宽65厘米,两臂伸展厘米,以土黄色棉布为里,以草绿色绢为面,面和里子之间衬着羊。颈肩前襟袖口前部两侧间,后下摆间都镶嵌着缂丝编织的花草纹。
这是一件饰缂丝边缘绢棉袍。据了解,缂丝工艺十分复杂,它采用通筋断尾的手法,以相同颜色的丝为经线,不同颜色的丝为纬线,局部编织后形成各色图案。这件棉袍上的缂丝花带色彩搭配和谐,编织细密匀称,说明当时的生力得到了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不断提高。缂丝工艺在新疆已经失传,全现在也仅有苏杭一带仍保留传统的缂丝工艺,喀什地区这件缂丝棉袍在全范围内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。
文物名称如泥塑佛头像
发现地巴楚县
文物描述如泥塑佛头像是1982巴楚县托库孜萨遗址采集,时代为唐公元618至907年。头像高14厘米,宽9厘米,厚7.5厘米,发髻高而圆,浓眉,双目微睁,眉清目秀,五官端正,面带微笑,嘴唇通红逼真。面部绘有黑蓝红黄色。泥塑模制,保存较好,家一级文物。
哈密地区博物馆
文物名称雕花骨梳
年代青铜时代
发现地哈密五堡墓地
文物名称织长袍
文物描述这件长袍距今有3200年,是家一级文物,反应了当时的染色和纺织技术水。
文物名称羊皮大衣
文物描述距今有3200年,家一级文物,反应古代服饰特征和古代皮革鞣制技术。
文物名称双耳彩陶罐
发现地哈密天山北路墓地
文物描述距今有3800年,反应四坝文化特征,说明早在青铜时代西文化有紧密的联系。